駟馬水鄉
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

成都文化公園:占地面積71369㎡,其中水體面積8713㎡,主要景觀:八角亭、支磯石、十二橋烈士墓、大型浮雕藝術墻等。
1、八角亭 1972年由成都北門外簸箕街武曲宮的迎客亭遷建于此。亭座刻有的花卉、翎毛、走獸,刻工細膩考究,生動逼真。亭上繪有彩色圖案,極為華麗。亭頂覆蓋著青色簡瓦,典雅莊重,金碧輝煌。八角亭的建筑、繪畫、雕刻都很有特色。
2、大型藝術浮雕墻 墻高12米、寬80余米。墻面刻有數百人物造型,千姿百態、栩栩如生。以不同時期、不同風格的人物為歷史連線,從西漢相傳至今,表現了成都千百年來的觀燈、賞花的傳統習俗,反映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,對社會祥和的期盼。著重展現了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。該浮雕,無論是精美程度還是造型規模在成都絕無僅有。
3、支磯石 1958年從支磯石街搬遷到文化公園,現位于文化公園支磯山上的支磯亭內。支磯石高2.12米,寬0.8米,底大頭小,狀似織梭,呈褐色。傳說,這是神話中織女的織機墊石。另據專家考證,這塊石頭可能是古代蜀王的墓穴遺物,用于祭祀活動的祭物。
4、十二橋烈士墓 1949年12月7日,成都市解放前夕,國民黨反動派將30多位共產黨員、民主黨派成員、革命青年和愛國志士殘忍的秘密殺害在市外郊通惠門十二橋附近。1950年1月20日,成都市軍管會隆重召開成都各界人士公祭十二橋殉難烈士大會,會后將遺體安葬到綠草如茵的青羊宮二仙庵東面。2001年市政府對十二橋烈士墓進行了改建。改建后的烈士墓,占地面積6816平方米。
十二橋烈士墓,是1949年12月7日成都市解放前夕,被國民黨反動派在十二橋殺害的36位烈土的墓葬。1950年1月20日,由成都市軍管會隆重召開成都各界人士公祭十二橋殉難烈土大會,并將遺體遷葬到綠草如茵,花團似錦的青羊宮二仙庵東面。
2001年政府對十二橋烈士墓進行了改建。改建后的烈士墓,占地面積6816平方米,由革命烈士墓區、陳列室、廣場和雕塑等四部分組成。
革命烈士墓區占地面積676平方米,每一個烈士墓統一由紅色花崗石打制而成,墓石墓碑上雕刻烈士英名和簡要事跡。
陳列室建筑面積240平方米,展廳四周墻上懸掛烈士遺照和事跡介紹,中央放置展柜陳列烈士遺物和重要文獻,并在展室內布置電教器材,播放以十二橋革命烈士事跡為題材的影視作品。
廣場、道路和綠化帶面積5390平方米,廣場地面鋪設火燒花崗石,四周以蒼松翠柏為主題,在花會期間營造出莊嚴、肅穆、和平、安寧的氣氛。
雕塑占地面積500平方米,分為晨曦、緬懷兩組塑像。晨曦取材紅色花崗石,根據36位革命烈士形象特點及英勇事跡組合成20米的長卷浮雕。表現了新中國的建立,是共產黨領導下,各種進步力量共同奮斗的結果。緬懷肖像用漢白玉琢雕,母子手捧鮮花站在英烈墓前,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烈士的懷念和敬仰。
1961年7月13日經省、市人民政府決定,將十二橋烈士墓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。1997年被定為省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每年清明節前后,前來憑吊烈士的學生、團體和各階層人土,成群結隊,獻花掃墓絡繹不絕。2005年十二橋革命烈士墓地被列為成都市紅色旅游基地,以其嶄新的面貌,更好的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作用。
特點:
文化公園是以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公園,園內有各種花卉、盆景、奇樹異草。每年舉行的成都燈會和成都花會聞名中外。燈會、花會期間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、書畫攝影展覽和地方名小吃展銷。
公交:乘坐11路、19路、27a路、27路、34a路、34路、35路、42路、58路、59路、82路、至青羊宮下,步行即可。
地鐵:乘坐地鐵2號線至通惠門站下或5號線青羊宮站下。